西兴竹编灯笼
2021-08-23
浏览量:745
西兴竹编灯笼,因产自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古镇而得名,民国《萧山县志稿》中有载:灯笼,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,有广壳、香圆单丝、双丝、方圆、大小便行诸品,通销全省。西兴竹编灯笼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,作为一种传统、实用型的照明工具,起源于西晋时期,兴盛于南宋,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。 西兴竹编灯笼不仅轻巧,而且美观,是集民间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工艺美术品,颇受大众欢迎。它虽然取材简单,但是制作工艺复杂,技术含量高。一盏灯笼的制作须经过6道工序,即剖竹劈篾、编制灯壳(骨架)、糊纸扎色、画图写字(或贴剪纸)、涂抹熟桐油、做底盘。其中剖竹劈篾既是体力活,又是细工活,难度很大,竹篾细可如发。还有熟桐油的煎制,全凭经验看火候,视油色,煎老了,用时不易涂抹,煎嫩了,不易干燥,要做到恰到好处是很难的,完全是个技术活。 西兴竹编灯笼还要在売子上彩绘龙凤,或者剪贴姓氏,最简单的照明用灯笼也会写上福字。旧时姑娘出嫁,送嫁队伍的前后,一定会有人提着纸灯笼。花轿的轿杠上,也会挂上灯笼。灯笼上贴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纸。此外,旧习俗里最常见的就是写上堂号。堂号是旧时名门望族的称号上功勋业绩或是家中科举功名。每逢节庆,门前挂起书写有堂号的大红灯笼,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光荣历史。 非遗名录小档案: 西兴竹编灯笼 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蔡雪安,蔡凤仙